《食源性疾?。旱谌妫▌游镌词称钒踩珔矔?/h2>
作者:
[英]多德(Dodd,C.E.R.) [英]奧爾德斯沃斯(Aldsworth,T.) [美]斯坦(Stein,R.A.) [美]克利弗(Cliver,D.O.) [美]里曼(Riemann,H. P.
出版日期:
2021-03-30
字數(shù):
622000
開本:
16
頁數(shù):
460
分類:
食品科技
ISBN:
978-7-5184-3288-2
定價:
¥120.00
官網(wǎng)優(yōu)惠價格:
¥96
您也可以去
購買(點擊圖標進入購買頁)
內(nèi)容簡介
[ ]
圖書目錄
1 食源性疾病的疾病過程
1.1 食源性疾病過程的分類
1.2 消化道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
1.2.1 消化道的解剖學和消化功能
1.2.2 液體平衡
1.2.3 免疫功能
1.3 感染
1.3.1 相關(guān)病原類型
1.3.2 發(fā)病機理
1.3.3 防御機制
……1 食源性疾病的疾病過程
1.1 食源性疾病過程的分類
1.2 消化道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
1.2.1 消化道的解剖學和消化功能
1.2.2 液體平衡
1.2.3 免疫功能
1.3 感染
1.3.1 相關(guān)病原類型
1.3.2 發(fā)病機理
1.3.3 防御機制
1.4 中毒
1.4.1 相關(guān)毒物類型
1.4.2 發(fā)病機理
1.4.3 防御機制
1.5 食物代謝性紊亂
1.5.1 乳糖不耐受
1.5.2 豆類中毒 (蠶豆病)
1.6 過敏
1.6.1 相關(guān)食物類型
1.6.2 發(fā)病機理
1.6.3 防御機制
1.6.4 乳糜瀉可能是一種食物過敏
1.6.5 食物過敏的治療
1.7 特質(zhì)性疾病
1.7.1 未經(jīng)證實的特質(zhì)性反應(yīng)
1.7.2 經(jīng)過驗證的特質(zhì)性反應(yīng)
1.8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2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學? 費用與風險分析
2.1 引言
2.2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學
2.2.1 用于研究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學方法
2.2.2 食源性疾病總體發(fā)生率的估計
2.2.3 將疾病歸因于特定食物
2.3 評估食源性疾病的社會影響
2.3.1 貨幣性計量
2.3.2 非貨幣性計量
2.3.3 疾病建模
2.3.4 近期負擔估計
2.4 食源性疾病風險分析
2.4.1 風險評估
2.4.2 風險管理與交流
2.5 食源性疾病的未來和疾病的預防
參考文獻
3 食物鏈中的傳播途徑
3.1 引言
3.2 傳播途徑總則
3.3 灌溉用水
3.4 人畜共患性疾病傳播
3.5 食源性病原體通過昆蟲傳播
3.6 食品加工環(huán)境
3.7 交叉污染和環(huán)境表面
3.8 空氣傳播途徑及污染物
3.9 多傳播媒介/ 途徑的食源性病原體
3.9.1 肉毒毒素中毒
3.9.2 李斯特菌
3.9.3 諾如病毒
3.10 超級傳播
3.11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4 抗生素耐藥性在食用動物生產(chǎn)系統(tǒng)中的傳播
4.1 引言
4.2 耐藥機制的簡要概述
4.3 奶牛場病原菌的抗生素耐藥性
4.4 有機奶牛場和常規(guī)奶牛場之間的耐藥性差異
4.5 肉牛養(yǎng)殖場與抗生素耐藥性
4.6 家禽生產(chǎn)和鳥類的抗生素使用與耐藥性
4.7 養(yǎng)豬業(yè)中的抗生素耐藥性
4.8 自然水生環(huán)境和耐藥性分布
4.9 野生動物與抗生素耐藥性分布
4.10 魚類及其在抗生素耐藥性傳播中的作用
4.11 昆蟲與抗生素耐藥性
4.12 抗菌藥物耐藥性的關(guān)鍵問題
4.13 食物鏈中抗生素耐藥性的控制
參考文獻
5 沙門菌
5.1 引言
5.2 命名
5.3 微生物學特性
5.4 宿主-病原體相互作用
5.5 抗菌藥物耐藥性
5.6 流行病學和監(jiān)測
5.7 風險緩解
5.7.1 農(nóng)場層面的控制措施
5.7.2 飼料
5.7.3 生物安全
5.7.4 疫苗
5.7.5 其他措施
5.7.6 運輸
5.7.7 衛(wèi)生規(guī)范和指標
5.7.8 去污劑
5.7.9 食品層面控制措施
5.7.10 預測微生物學
5.7.11 消費者階段
參考文獻
6 志賀菌
6.1 引言
6.2 分類法
6.3 流行病學
6.4 傳播
6.5 臨床表現(xiàn)
6.6 發(fā)病機理
6.6.1 侵入
6.6.2 胞內(nèi)胞間傳播
6.6.3 宿主先天免疫的操縱
6.7 檢測
6.7.1 食源性志賀菌的檢測
6.7.2 細菌學方法
6.7.3 核酸方法
6.7.4 其他技術(shù)
6.7.5 脈沖網(wǎng)
6.8 治療與預防
6.8.1 抗生素治療
6.8.2 疫苗
6.9 結(jié)束語
參考文獻
7 致病性大腸桿菌
7.1 引言
7.2 腸致病性大腸桿菌
7.2.1 致病性
7.2.2 流行病學
7.2.3 EPEC 的檢測
7.3 腸聚集性大腸桿菌
7.3.1 致病性
7.3.2 毒力因子
7.3.3 流行病學
7.3.4 EAEC 的檢測
7.4 產(chǎn)腸毒素大腸桿菌
7.4.1 疾病
7.4.2 致病性
7.4.3 ETEC 的檢測
7.5 產(chǎn)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和產(chǎn)志賀毒素的腸聚集性大腸桿菌
7.5.1 疾病
7.5.2 STEC 的致病性
7.5.3 志賀毒素
7.5.4 STEC 的傳播? 儲庫和來源
7.5.5 STEC 的發(fā)生
7.5.6 STEC 的耐酸性
7.5.7 產(chǎn)志賀毒素的腸聚集性大腸桿菌
7.5.8 STEC 和 STEAEC 的檢測
7.6 腸侵襲性大腸桿菌
7.7 彌散性黏附性大腸桿菌
7.8 黏附性侵襲性大腸桿菌
7.9 腸外致病性大腸桿菌
7.9.1 尿路致病性大腸桿菌
7.9.2 新生兒腦膜炎大腸桿菌
7.9.3 敗血癥相關(guān)的大腸桿菌
7.9.4 禽源致病型大腸桿菌
7.10 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檢測
參考文獻
8 彎曲桿菌食源性疾病
8.1 引言
8.2 彎曲桿菌屬的特征
8.2.1 彎曲桿菌屬
8.2.2 彎曲桿菌種
8.3 空腸彎曲桿菌和結(jié)腸彎曲桿菌引起的疾病
8.3.1 感染與癥狀
8.3.2 并發(fā)癥
8.3.3 用藥及耐藥性
8.4 流行病學
8.5 發(fā)病機理
8.6 來源和傳播途徑
8.7 存活但不可培養(yǎng)狀態(tài) (休眠狀態(tài))
8.8 分離鑒定
8.8.1 分離
8.8.2 不進行細菌分離的檢測和定量
8.8.3 驗證實驗
8.8.4 種的鑒定
8.8.5 分型
8.9 控制措施
8.9.1 動物養(yǎng)殖環(huán)節(jié)
8.9.2 加工和零售環(huán)節(jié)
8.9.3 烹飪環(huán)節(jié)
8.10 基因組學
8.11 總結(jié)
參考文獻
9 小腸結(jié)腸炎耶爾森菌
9.1 前言
9.2 特征
9.3 耶爾森鼠疫桿菌腸道疾病
9.4 儲存宿主
9.5 在食物和水中的流行性
9.6 傳播途徑
9.7 分離? 鑒定和表征
9.8 控制和預防
參考文獻
10 產(chǎn)氣莢膜梭菌
10.1 引言
10.2 疾病特征
10.3 病原微生物特征
10.3.1 營養(yǎng)細胞和孢子
10.3.2 腸毒素
10.4 通過食物傳播
10.5 分離和鑒定
10.6 治療和預防
參考文獻
11 弧菌
11.1 前言
11.2 霍亂弧菌
11.2.1 背景及引發(fā)的疾病
11.2.2 生物型性狀
11.2.3 傳播
11.2.4 實驗室檢測方法
11.2.5 預防
11.3 副溶血性弧菌
11.3.1 背景和疾病
11.3.2 生物學性狀
11.3.3 傳播
11.3.4 實驗室檢測方法
11.3.5 預防
11.4 創(chuàng)傷弧菌
11.4.1 疾病
11.4.2 生物學性狀
11.4.3 傳播
11.4.4 實驗室檢測方法
11.4.5 預防
11.5 總結(jié)
參考文獻
12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
12.1 前言
12.2 單核增生李斯特菌
12.2.1 特性
12.2.2 分類法
12.2.3 單核增生李斯特菌的亞型
12.2.4 儲存宿主
12.3 李斯特菌病
12.3.1 感染劑量
12.3.2 潛伏期
12.3.3 癥狀
12.3.4 毒力因子
12.4 單核增生李斯特菌的食源性傳播
12.4.1 食源性李斯特菌病暴發(fā)
12.4.2 典型李斯特菌病暴發(fā)的案例研究
12.5 食品監(jiān)控
12.5.1 溫度
12.5.2 pH 和水分活度
12.5.3 其他因素
12.5.4 在食品中的習性
12.5.5 食品加工環(huán)境的控制
12.6 常規(guī)監(jiān)控
12.7 單核增生李斯特菌的分離和鑒定
12.8 總結(jié)
參考文獻
13 非常見的微生物感染
13.1 范圍
13.2 食源性疾病中的芽孢桿菌屬
13.2.1 炭疽桿菌
13.2.2 枯草芽孢桿菌群
13.3 克羅諾桿菌
13.4 氣單胞菌屬
13.5 類志賀鄰單胞菌
13.6 可能的食源性病原體
13.6.1 艱難梭狀芽孢桿菌
13.6.2 弓形桿菌
13.6.3 副結(jié)核分枝桿菌
參考文獻
14 病毒
14.1 引言
14.1.1 食品病毒學歷史
14.1.2 食源性病毒的特定共性
14.2 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
14.2.1 病原
14.2.2 疾病
14.2.3 傳播
14.2.4 重要疫情
14.2.5 戊型肝炎病毒
14.3 諾如病毒
14.3.1 病原
14.3.2 疾病
14.3.3 傳播
14.3.4 重要疫情
14.4 其他胃腸炎病毒
14.4.1 病原
14.4.2 疾病
14.4.3 傳播
14.4.4 重要疫情
14.5 其他病毒和食物
14.5.1 蜱傳腦炎病毒
14.5.2 其他食源性腸道病毒
14.6 檢測和監(jiān)控
14.6.1 取樣和樣品處理
14.6.2 可用的檢測方法
14.6.3 監(jiān)控指示物的前景
14.7 預防
14.7.1 防止食品污染
14.7.2 食源性病毒滅活
14.8 小結(jié)
參考文獻
15 寄生蟲
15.1 引言
15.2 肉源性寄生蟲
15.2.1 剛地弓形蟲
15.2.2 肉孢子蟲
15.2.3 旋毛蟲
15.2.4 帶絳蟲
15.3 魚源性寄生蟲
15.3.1 菲律賓毛細線蟲
15.3.2 顎口線蟲
15.3.3 異尖線蟲
15.3.4 華支睪吸蟲
15.3.5 麝貓后睪吸蟲
15.3.6 其他魚源性吸蟲
15.3.7 闊節(jié)裂頭絳蟲
15.4 淡水生植物傳播的寄生蟲
15.5 寄生蟲在受糞便污染的食物和水中的傳播
15.5.1 貝氏囊等孢球蟲 (以前稱為貝氏等孢球蟲)
15.5.2 卡耶塔環(huán)孢子蟲
15.5.3 隱孢子蟲
15.5.4 十二指腸賈第鞭毛蟲
15.5.5 經(jīng)土壤傳播的線蟲及其幼蟲在內(nèi)臟中的遷移
15.6 總結(jié)
參考文獻
16 食品中自然產(chǎn)生的有毒物質(zhì)
16.1 引言
16.2 食品中有毒物質(zhì)的自然來源
16.2.1 食品中的天然成分
16.2.2 食品中的天然污染物
16.3 關(guān)注天然食品
16.3.1 “天然” 的定義
16.3.2 對食品添加劑的擔憂
16.3.3 與天然成分有關(guān)的危害
16.4 天然有毒物質(zhì)中毒
16.4.1 食源性疾病的化學病因統(tǒng)計
16.4.2 天然產(chǎn)生的污染物
16.5 總結(jié)
參考文獻
17 海產(chǎn)品毒素
17.1 引言
17.2 水產(chǎn)品毒素病因概述
17.3 海鮮中毒的發(fā)生頻率和經(jīng)濟損失
17.4 失憶性貝毒 (多摩酸)
17.5 西加魚毒 (也稱雪卡毒素)
17.6 腹瀉性貝類中毒
17.7 原多甲藻酸貝類毒素中毒
17.8 神經(jīng)性貝類毒素中毒
17.9 麻痹性貝類毒素中毒
17.10 河豚毒素
17.11 費氏毒素
17.12 藍細菌中毒
17.13 鯖魚 (組胺) 中毒
17.14 其他魚類和貝類毒素
17.15 海產(chǎn)品毒素的檢測
17.16 海產(chǎn)品中毒的防治
17.17 處理有毒海產(chǎn)品和藻類的安全預防措施
17.18 結(jié)論和觀點
參考文獻
18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18.1 引言
18.2 疾病特征
18.3 污染源
18.4 葡萄球菌腸毒素
18.5 腸毒素產(chǎn)生的遺傳學
18.6 腸毒素的表達
18.7 發(fā)病條件
18.8 腸毒素作用模式
18.8.1 嘔吐
18.8.2 腸毒素的超抗原/ 致熱特性
18.9 檢測
18.10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預防
18.11 SFP 的疫苗接種
參考文獻
19 肉毒毒素中毒
19.1 引言
19.2 生物特征
19.3 疾病特征
19.4 通過食物傳播
19.5 肉毒桿菌及其毒素的分離與鑒定
19.5.1 樣品處理
19.5.2 培養(yǎng)方法
19.5.3 毒素檢測
19.5.4 替代方法
19.6 治療與預防
19.6.1 疾病和治療
19.6.2 預防
19.6.3 破壞孢子
19.6.4 防止生長
19.7 嬰兒肉毒毒素中毒
19.8 治療應(yīng)用
19.9 總結(jié)
參考文獻
20 蠟樣芽孢桿菌食物中毒
20.1 引言
20.2 微生物特性
20.2.1 孢子
20.2.2 營養(yǎng)生長
20.3 蠟樣芽孢桿菌食物中毒特性
20.4 致病性
20.4.1 腹瀉綜合征
20.4.2 催吐綜合征
20.5 通過食物傳播
20.5.1 腹瀉綜合征
20.5.2 催吐綜合征
20.6 分離與鑒定
20.6.1 培養(yǎng)方法
20.6.2 分子生物學診斷和分型方法
20.6.3 不經(jīng)細菌培養(yǎng)的檢測方法
20.6.4 毒素檢測
20.7 治療和預防
20.8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21 真菌毒素
21.1 引言
21.2 真菌毒素及其臨床作用
21.2.1 黃曲霉毒素
21.2.2 伏馬菌素
21.2.3 單端孢霉菌毒素
21.2.4 赭曲霉毒素
21.2.5 雜色曲霉毒素 (STC)
21.2.6 玉米赤霉烯酮 (ZEA)
21.2.7 麥角生物堿
21.2.8 其他真菌毒素
21.3 真菌毒素的作用機制
21.4 預防和控制措施
21.5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22 化學中毒
22.1 引言
22.1.1 食源性疾病暴發(fā)的化學病因
22.1.2 與食物有關(guān)的化學中毒涉及的化學物質(zhì)類型
22.2 農(nóng)用化學品殘留
22.2.1 殺蟲劑
22.2.2 除草劑
22.2.3 殺菌劑
22.2.4 肥料
22.2.5 飼料添加劑
22.2.6 獸藥和抗生素
22.3 食品添加劑
22.4 包裝材料中的化學物質(zhì)遷移
22.5 食品加工? 儲存? 準備以及處理過程中產(chǎn)生的 化學物質(zhì)
22.6 無意或意外的污染物
22.6.1 工業(yè)和/ 或環(huán)境污染物
22.6.2 來自器具的化學物質(zhì)
22.6.3 意外污染物
22.7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23 飲食與癌癥
23.1 引言
23.2 主要癌癥發(fā)生率
23.3 食品中的致癌物
23.4 營養(yǎng)因素與癌癥
23.4.1 熱量攝入
23.4.2 脂肪
23.4.3 蛋白質(zhì)
23.4.4 膳食纖維
23.4.5 微量元素
23.4.6 酒精
23.4.7 咖啡
23.5 飲食保護因素
23.6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24 乳糜瀉
24.1 引言
24.2 發(fā)病機理
24.3 流行病學
24.4 病因
24.4.1 麥膠蛋白
24.4.2 遺傳因素
24.4.3 其他因素
24.5 病理學
24.6 血清學
24.7 臨床癥狀
24.8 診斷
24.9 治療
24.9.1 無麥膠蛋白飲食
24.9.2 麥膠蛋白替代
24.9.3 麥膠蛋白移除
24.9.4 麥膠蛋白修飾
24.9.5 面粉的酶處理
24.9.6 加速腸道愈合
24.9.7 口服補充酶:ALV003
24.9.8 拉瑞唑來醋酸防止醇溶蛋白肽的吸收
24.9.9 益生菌和乳酸桿菌
24.9.10 合成聚合物
24.9.11 tTG2 抑制劑
24.9.12 降低細胞因子水平
24.9.13 疫苗
24.10 預后
24.11 非乳糜瀉麥膠蛋白敏感癥
24.12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25 魚:玉梭魚和油魚
25.1 引言
25.2 病理學
25.3 毒力因子
25.4 玉梭魚和油魚的生物學
25.5 玉梭魚和油魚的鑒別
25.6 病例研究——一次與會議相關(guān)的疫情暴發(fā)
25.7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致謝
[ 展開全部隱藏部分 ]